(建議先閱讀【小知/小我】一文,再連貫此文作整體理解,會更易消化箇中信息呢)
1. 瑜伽是「真知」
「瑜伽」係一套真知哲理,終究助人循序漸進地了解真我,擺脫憂苦的。
學瑜伽,無論為靚、減肥、瞓得好、少啲便秘、好奇,為乜都好,理論上都係為唔同程度嘅身心靈健康/自由而學的。
練心,係瑜伽練身嘅目標。一大類阻住身心靈自在嘅「苦」,喺瑜伽觀入面,稱為「我執」,即係是自以為是嘅執迷與依戀。
所以,學瑜伽其實係一條實實在在,學習「斷除我執」、「無我」嘅路。
2. 修習瑜伽的原意
瑜伽(真知)虛心學、踏實練,心理上/心靈上理應:
- 心愈來愈輕盈/愈少執著與感情用事
(因為睇到事物嘅本質不分好壞,多了包容與明白,少了喜惡的批判)
- 眼光愈來愈透徹/愈少睇唔開嘅煩惱
(客觀透視事物整體)
你係用咩心態去學瑜伽呢?有唔小心將瑜伽當成「小知」咁學嗎?
3. 誤把瑜伽當成「小知」是危險又是浪費
不幸地,當真將「真知」當「小知」咁用的話,「我執」會因膨脹嘅「小我」而發大。傷害係無法計算地累積的。
愈學,眼光與心胸不但會愈來愈狹窄,同維持身心靈健康嘅初心,亦背道而馳。
3.1 舉例說明:
瑜伽老師「善意的提點」與純粹「發洩的單打」 只是一線之差
有唔少人自覺學有所成後,都有一種「我勁過你」嘅沾沾念頭。
一個唔小心唔見咗個初心,個人就變囂張,就會好易出口術用「學識」嚟誇耀自己、攻擊別人,引起不必要嘅是非爭辯。
以瑜伽教學為例:
小明學瑜伽10年,都開始咗教班一段時間,都有啲學生。小明覺得學生做到一字馬就係進步嘅表現。
有日,小明見到一個跟佢學咗2年瑜伽嘅學生,喺練習一字馬時嘅表現,覺得唔滿意。小明同學生講:「你學咗咁耐,連個一字馬做到咁樣。你到底有冇認真學瑜伽㗎?」
睇到呢度,大家覺得,小明係出於善意嘅提點,想激勵學生,還是純粹因為唔滿意學生嘅表現而發脾氣呢?
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去睇:
1. 小明覺得,一字馬係學生瑜伽進度嘅指標。
2. 小明唔滿意,一個學咗兩年瑜伽嘅學生,一字馬嘅表現。
3. 從小明對學生講嘅說話中,顯示小明覺得學生該次一字馬表現,反映出學生冇認真學瑜伽。
睇到小明純粹困喺「小我」嘅主觀思維模式嗎?
思維謬誤
1. 一字馬唔係唯一學瑜伽進度嘅指標。(嚴格上可以話完全唔係!)
2. 學生一字馬嘅表現本來不分好壞,只係小明自覺不滿。
3. 一字馬嘅表現,同有冇認真學瑜伽,並唔係相對嘅因果關係。
被情緒說話
呢度示範嘅,就係小明被不悅嘅情緒沖昏頭腦,又自覺自己喺學生之上,而衝口而出嘅小知。
純粹鬧人做唔好佢心目中嘅一字馬,對學生其實係冇營養又冇幫助的。(太壞🔪)
學生聽到呢番說話,除咗唔開心同自責,其實冇咩黃金從小明口中得到。聽完連最小事嘅一字馬都唔會做得好咗。
而小明嘅自我同執著,卻又一次壯大。
3.2 《瑜伽經》的律戒,提醒著瑜伽修習者的初心
《瑜伽經》提到的「八肢瑜伽」(瑜伽修行步驟),頭兩肢「夜摩Yama」、「尼夜摩Ni-yama」正係教導瑜伽修習者/生而為人,應有嘅心態同規範。
第一肢Yama提到嘅五條律戒:「非暴Ahimsa」、「實語Satya」、「非盜Asteya」、「梵行 Brahmacarya」、「非縱 Aparigraha 」正正警惕著此。
- 非暴Ahimsa:瑜伽觀中,唔止係對別人大打出手呢種先叫暴力,呢度指嘅「唔傷害」係包括埋自己內在心念、言語、行為上嘅非暴力。
- 實語Satya:身(行為)、語(言語)、意(意念)三方都對自己、別人,真誠。
- 非盜Asteya:「唔偷取」、「唔侵佔」嘅意思。不止於外在行為,更是心念上的注意。
(人被佔有欲熏心,會生起「唔夠」嘅念頭,伴隨嫉恨、「想要多啲」嘅貪念。培養自足嘅心態,係對治嘅良藥。) - 梵行 Brahmacarya:唔被感官欲望牽著走。
(唔係要壓抑欲望嘅意思,係學習知道感覺之樂短暫而不可靠,不低覺知地受欲望控制。)
- 非縱 Aparigraha:對「擁有」嘅一切不依戀/執著。
(例如:情愛中中毒般嘅自我情緒勒索:「我冇咗你唔得㗎,我會生存唔到㗎」。過多嘅不捨同依戀,往往令人陷入困境。)
4. 反思:你我一路走來的瑜伽
學返嚟嘅瑜伽知識,有消化成為智慧嗎?
有好好用嗎?係幫緊自己,定害緊自己呢?
可問問自己:
- 有用學返嚟嘅知識嚟懶叻/滿足虛榮心嗎?
- 有用「瑜伽話」嚟單打/攻擊人嗎?
- 有貪快/貪心,想學快啲/學多啲嗎?
- 有狂上瑜伽班、狂報課程嘅嚟掩飾/麻醉自己嗎?
- 教瑜伽嘅,係咪用緊個「小我」去教呢?咁到底係教緊瑜伽(真知),還是「小知」?
筆者一路寫,都一路反思(鞭打緊)自己。
如果咁啱,睇緊的你是教瑜伽、學瑜伽的,值得一齊深思。
未走歪的,唔好沾沾,繼續把持;要回頭的,回頭總有岸。
共勉,共勉。